开篇
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
易经八卦的产生可回溯至河图与洛书,以及太极。太极生两仪、两仪生四象、四象生八卦、八卦定吉凶、吉凶生大业。
太极
太极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,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(无极)之后,而后形成万物(宇宙)的本源——混天太极。
两仪
阴阳 ,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二元论观念。古代中国文人将既相反又相关的事物特征,例如天地、白黑、日月、昼夜、暑寒、牝牡、上下、左右、动静、刚柔、刑德,以“阴阳”的概念进行表述,彰显“相互对立又依存”的抽象意涵。
四象
四象 在中国一为代表东西南北四方的青龙、白虎、朱雀和玄武 。二为《易经》中的“少阳、少阴、太阳、太阴”。泛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。
八卦
八卦 是《易经》的基本概念,可代表一切自然现象的动静状态,每个卦由三个爻组成。“卦”有“悬挂”的意思,也代表将各种现象以八种卦之一,一一标示竖立起来以便于观察。例如将"天"这一现象,以"乾"这一卦“悬挂”著。即乾为卦,天为象。一种卦可挂在很多很多的现象,但不是任意挂,有特定的规则。每一现象都可以找到一种卦去挂,也不是任意的。先有象,后有卦。万象纳入八卦,八卦悬挂万象。将万象以八卦作为模型,硏究理解八卦这个模型,有助理解万象。
八卦的项目组合,可代表各种自然现象或动态,分别为“天、地、水、火、雷、风、山、泽”(可称为首八象,因为八卦可以说是最先卦在这八个人们最容易看到的现象),卦名则称“乾、坤、坎、离、震、巽(ㄒㄩㄣˋ)、艮、兑”。
组合
爻
爻(阴爻、阳爻)的示意图
“爻”是最基本的符号,意指交错,以奇画(“⚊”称阳爻)或偶画(“⚋”称阴爻)表示。
爻有阴、阳两种仪态,若两两相重则形成四象(太阳、少阴、少阳、太阴)。四象再增加一爻,就形成八卦。
爻自下而上排列。“三个”爻的含义,象征着“天人地”(上有天、下为地、人在其中)。
单卦(经卦)
由三个爻 可组成一个单卦 (经卦 )。
八个“单卦”(经卦)
每一卦代表一种状态或过程。
宋代朱熹在《周易本义》中写了一首《八卦取象歌》帮助人记住八卦的卦象:
- 乾三连(☰),坤六断(☷);
- 震仰盂(☳),艮覆碗(☶);
- 离中虚(☲),坎中满(☵);
- 兑上缺(☱),巽下断(☴)。
背诵时可与“先天八卦图”对应:由(乾)上而下,由(坤)左至右而上。
卦辞
- 乾为天:元亨,利贞。
- 坤为地:元亨,利牝马之贞。君子有攸往,先迷后得主,利西南得朋,东北丧朋。安贞,吉。
- 坎为水:习坎,有孚,维心亨,行有尚。
- 离为火:利贞,亨。畜牝牛,吉。
- 震为雷:亨。震来虩虩,笑言哑哑。震惊百里,不丧匕鬯。
- 艮为山:艮其背,不获其身,行其庭,不见其人,无咎。
- 巽为风:小亨,利攸往,利见大人。
- 兑为泽:亨,利贞。
重卦(别卦)
经由八卦 可再演化出六十四卦。两个八卦相叠(复卦),即成八八六十四卦。
六十四卦,意谓六十四个重卦(六十四个别卦)。亦即八个“单卦”(经卦)如经纬交织组成六十四个“重卦”(别卦)。
在下的单卦称“内卦”,上者则称其“外卦”。
卦象解说
“《易经》:“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,雷风相薄,水火不相射。””
天地定位
- ☰(乾)三爻全阳,表示全动,是天体之象。
- ☷(坤)三爻全阴,表示全静,是大地之象。
- 先民的宇宙观是“天动而地静”,天在上而地在下,即“天地定位”。
山泽通气
- ☶(艮)上爻为阳爻,中下爻为阴爻。上面小部分动,下面大部分静,为“山”之象。
- ☱(兑)上爻为阴爻,中下爻为阳爻。上面小部分静,下面大部分动,为“降雨”之象。
- 山气上腾,雨水下降,即“山泽通气”。泽即是雨 ,雨降于天,山出于地,因此☱(兑)紧接☰(乾)后面,☶(艮)紧邻☷(坤)。
雷风相薄
- ☳(震)下爻为阳爻,中上爻为阴爻。上面大部分静,下面少部分动,为“雷”之象。古人认为雷从地中起,所以☳(震)也排在☷(坤)的旁边。
- ☴(巽)下爻为阴爻,中上爻为阳爻。上面大部分动,下面少部分静,为“风”之象。古人认为风起天上,所以☴(巽)也排在☰(乾)的旁边。
- 雷发地中而上腾,天之下有空气在流动(风),就是“雷风相薄”。
水火不相射
- ☵(坎)中爻为阳爻,上下爻为阴爻。周边静而地中动,为“水”之象。
- ☲(离)中爻为阴爻,上下爻为阳爻。周边动而体中静,为“火”之象。又为“日”之象。
一般认为此八卦排列的对应(天地,山泽,雷风,水火)合于自然现象